致编辑的信
發展地下空間 你我都有SAY
農曆新年前夕,我和家人到了維園年宵市場辦年貨,從港鐵站步行到維園,到處人多擠迫。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希望有多些便捷暢通的步行環境,更可連接附近不同地點。我和我的同事目前進行的「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研究」,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該研究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剛於二月六日結束,我樂見市民踴躍發表意見,在此希望談談當中一些想法。
真.觀念?
提到發展地下空間,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地下城,並聯想到:地下城 等於 地下商場;商場 等於 購物;購物 等於 名店街,因而推斷興建地下空間是為商業發展鋪路。其實無論在香港或外國,地下空間有許多其他用途,例如圖書館、體育館、電影院、展覽場地等。我們未來的地下空間或許可以更多元,為地面空間不足的問題帶來新出路。
舊城窄巷謀出路
發展地下空間應以人為本、從需要出發。我們的研究正是針對尖沙咀西、銅鑼灣、跑馬地及金鐘/灣仔四個人煙稠密的市區地帶,探討如何運用地下空間解決當區問題。這些地區的地面環境相當擠迫,如沒有有效的行人連接,貿然發展地下空間只會帶來人車增長,令擠迫問題有增無減,最終得不償失,故疏導地面人流成為首要處理的課題。我們也希望在發展地下行人網絡的同時,把握良機開拓更多可用空間,容納不同設施。
為何偏偏選中「我」?
身處尖沙咀西,舉目都是密集的建築物、繁忙的交通、狹窄的街道,還有地下各種管線和港鐵隧道,這種種都限制了地下空間的發展。九龍公園地理位置優越,在鬧市中心,毗鄰尖沙咀港鐵站,地底若能發展一個全天候的地下空間網絡,貫通東西南北,將便利市民,大大改善街道擠塞的情況。
銅鑼灣和灣仔也面對相若的布局限制。觀乎四周,只有毗鄰港鐵站的維園和修頓遊樂場是值得考慮的位置。試想像維園之下,新的空間可應付區內設施不足的問題,若能連接港鐵站和鄰近地區,可分散地面擠迫的人流,特別在舉行大型活動時,為市民提供多一個步行的選擇。
魚與熊掌 不能兼得?
我也理解部分市民憂慮興建地下空間會對公園或球場等休憩設施造成影響,施工期間會帶來不便。事實上,我們在初步構思時已考慮多方因素,例如保留古樹、避免影響主要康體設施和大型活動場地等。在下一階段,我們會進行詳細技術評估,探討合適工程方案(如分階段或以其他創新方法施工),以減低對社區的影響。我們在設計階段會作全面評估,使地面和地下各層空間互相補足,達致整體成效。在保持公園原貌時,亦會把握機會,看看能否為地面帶來更好的配套和設施。
聽取意見 細心研究
解決行人連接和市區空間不足的問題是我們的首要之務。為此,我們需全面審視區內的發展限制和機遇。我們將制定地下空間總綱圖及概念方案,策略性地規劃地下空間以連接核心和相鄰區域,帶動人流,長遠締造連貫互通、高質素和富活力的地下空間網絡。這是我們的願景。
香港潛藏的地下空間是我們寶貴的公共資源,如何能用得其所,需要市民和政府一起探討。我們會繼續研究和優化有關建議,並在第二階段公眾參與就地下空間總綱圖及概念方案再次諮詢市民的意見。
土力工程處處長
潘偉強